陜西有色金屬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陜西有色金屬集團)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重要指示精神,心懷“國之大者”,扎實落實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各項工作部署,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出臺一系列務實舉措,不斷催生高質量高效益發展新動能,打造出一批有色金屬產業原創技術策源地。上半年,陜西有色金屬集團實現營業收入890.3億元、同比增長15%,利潤總額26.8億元、增長113.72%,上繳稅費38.34億元,增長82.31%,均創歷史新高。
二是打造科研創新平臺。建好用足各類科研平臺,構建開放高效技術產業聯盟,加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支持企業自有研發平臺提級升格,承擔制約產業和企業發展“卡脖子”技術攻關任務。對首次認定的省級、國家級技術創新平臺一次性給予30-100萬元獎勵。目前,共擁有各類科技創新平臺40余個,其中,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成立“功能材料加工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國家級平臺10個,與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聯合成立“貴金屬材料創新中心”等省級平臺23個,累計獲得授權專利843項,主持或參與制定標準406項,產生科技成果1000余項,獲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4項。
三是打造示范化試驗平臺。聚焦“雙碳”戰略,把握全球能源變革發展趨勢和我國產業綠色轉型發展要求,著眼生態文明建設和應對氣候變化,加大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產業新型功能材料開發,與省能源化工研究院等單位聯合開展碳捕集、利用、貯藏研究,共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綜合示范項目,打造國內有色金屬行業唯一示范化試驗平臺
攻關核心技術,引領行業前沿
強化機制保障,釋放科技動能
一是強化科技創新頂層設計。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準確把握產業科技發展動向,建立工作機制,制定科技工作中長期規劃,實施科技創新工程,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陜西有色金屬集團深化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 年)》及《三年行動實施方案任務清單》專門列出推動創新發展的板塊,印發《陜西有色金屬集團科技創新工作管理辦法(暫行)》、《陜西有色金屬集團科技創新工作規劃(2019-2025)》、《陜西有色金屬集團三年創新行動方案(2020-2022年)》,出臺《陜西有色金屬集團科技創新十六條措施》,將研發投入強度、新產品銷售收入、首臺套裝備、國家標準制定和首批次新材料、新技術應用納入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完善制度保障,強化創新驅動,通過改革優化內部運行體制機制,激發內生活力。
二是加強科研人才培育。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加大人才發展資金投入,鼓勵企業按照營業收入一定比例設立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加緊培養造就科技領軍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實施專項人才計劃和人才工程,健全人才激勵和容錯糾錯機制。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建立常態化人才雙向交流和培養機制。探索對科研人員實行不同于行政干部的管理方式,對核心人才實施“賦能型”差異化管理,在關鍵崗位、核心技術領域設立“首席專家”“首席技師”,推行“科學家+工程師”技術研發模式,實施“揭榜掛帥”,激發創新創造活力。以權屬企業寶鈦集團為例,通過開展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制定了向科技人員、高技能人才和一線關鍵崗位職工傾斜的薪酬制度,技術骨干一檔、二檔為科技人員打造新的晉升通道。改革實施前,科技人員即使有職稱晉升收入差別也不大,改革之后技術骨干一檔的年收入和企業中層副職基本相當。目前,陜西有色金屬集團直接從事科研工作的人員有2959名,擁有“三秦學者”科技創新團隊2個,國家及地方科技領軍人才5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6名。
三是強化獎勵激勵。加大考核力度,確保足額研發投入。對列入國家科技專項的項目,經考核驗收后集團公司對每個項目補助100—500萬元。對獲國家級科學技術獎勵的項目,獲獎企業按照獎勵標準給予1∶3配套獎勵;對獲省部級科學技術獎勵的項目,獲獎企業按照獎勵標準給予1∶1配套獎勵。隆重召開科技大會,在第二屆科技大會上出資480萬元重獎科技創新,對8項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分別獎勵50萬元、30萬元、10萬元;對3家科技創新先進單位各獎勵50萬元;對5名科技創新標兵每人獎勵30萬元。